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文旅资源
产业园区
所在位置:  首页 >>  产业园区
张晓明在首届文化产业发展燕赵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1/4/18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推动文化产业平稳发展 

                              张晓明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叫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文化产业平稳发展》,这是我对学习《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个人心得。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规划。这一次规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从前一个10年走向了后一个10年的发展,前一个10年应该说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间概念,后一个10年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看待。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振兴规划中,我认为比较核心的一个关键性的观点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发展。这也是最核心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振兴规划方案,文化创意作为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它的意义在哪儿。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为什么说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历史性规划。
    我认为,1998年国家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为标志,到2008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过了10年。前不久我们开了一个论坛,我们在这个论坛上提出来的口号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下一个10年。之所以把前一个发展阶段做一个10年的整体来划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在2008年发生了重大转折,连续6年的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转变为一个巨大下降的过程。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我们的增长速度为13%,到2008年下半年则只有6%左右,文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之下,文化产业的表现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们认为,对于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但是我们从今年4月份发表的《年度文化产业蓝皮书》中获得一个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之下,文化产业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增长高峰期。其原因在于前几年宏观经济的发展,实际上造成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很多不平衡因素。也就是说,加速宏观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其他产业表现来说,是受到挤压的。也可以说,宏观经济过热的发展形势,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008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型,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认为,在今后的10年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宏观经济环境会越来越好,我国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平衡,第三产业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在2008、2009年有一个新的转折,回顾前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前一个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展望下一个10年,我想简单地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个历史过程的看法。
    第一个观点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从自发到自觉,从合法化的方式到合理化的运作过程。今年的文化产业蓝皮书里面,回顾了我国文化产业10年的发展历史,文化产业、理论从边缘话题,上升到党和中央的重要文件,成为在新时期发展战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变化。从2008年第一次把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文化产业也完成了政府和民间的过渡过程。随着文化产业一步一步纳入到我国社会发展整体战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抓手和推力。
    第二个观点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是从封闭到市场开放的变化过程。中国产业文化发展跟西方的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它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一个市场封闭的环境中开始发展的。在改革的推动下,在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文化产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和推动力。这一点有两个重大事件:第一个是我们中国加入WTO,有一个服务贸易条款,服务贸易条款要求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要向国外开放,这应该说是我国10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外部推动力;第二个是2003年我们有一个文化改革试点,是中国文化试点的大规模的开放过程。应该说,10年经历的文化试点,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第三个观点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从政策性的推动,逐步走向了主导的发展过程。在市场的推动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因为改革就是从体制上释放产业发展的潜力。我们也知道,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政策,包括我们对一些重点的文化产业的门类,包括动漫产业等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在10年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看到,它正在逐步地形成市场内伸的动力,这个转化在逐步的发生。另外是产业发展方式的变化,从外向型的数量增长,逐步转变成内涵式质量的增长。前10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以体制释放和推动为特点,现正在逐步地转向市场内涵的发展过程。从产业的发展方式来说,也逐步地从一个数量化的增长模式走向一个内涵式的质量、效益的增长模式。我们大家知道,行政性的规定往往是一个数量性的增长,属于粗放的增长模式;而市场内伸的推动,在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会逐步走向内涵式的效益型增长,这就是10年以来我们所感受到的巨大的变化。
    第二方面的问题,我想讲一下关于这次产业规划中所提出来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问题。
    我们知道,这次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中,指导方面提出了几个原则,其中关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我认为这是最为关键的。我认为,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几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发生变化、得以展开。与之相关的结构,可以梳理成6个:
    首先是关于产品结构问题。我们前一阶段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把文化产品作为商品来看待这么一个过程,基本上完成了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商品化的问题。现在绝大部分老百姓,绝大部分的消费,是通过市场购买商品来实现的文化消费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产品这个层面上,已经完成了商品化的过程。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结构优化。我们今后的任务,不是一般性的更多地提供文化商品,而是要使我们所生产的文化商品具有更好的结构框架,更多样化,更加丰富。关于产品结构有很多问题,这里我觉得特别重要的、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满足最终消费需求产品和满足其他需求产品之间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所谓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产品,就是我们所讲的,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当我们这么讲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指这个产品就是用来满足我们的最终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业来讲,既是一个消费性服务业,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性服务业。从产业经济角度来说,这一个产业的中间成品率,是产品成熟度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它的成品率高,就说明这个产业的相关度高;一个产业的相关度高,就说明它的产业的功能比较完善。一个幼稚的产业情况正好相反,而跟其他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相关度不高的产业一般是幼稚的标准。文化产业在一个发达的国家,总是既能够满足消费性需求,又能够满足生产性需求的产业。我今年专门有一篇文章,从产业分析学角度专门分析了这方面的问题,说明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中间产品率上,比日本一些国家的文化中间产业要低很多。因此我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不光是为我们文化产业提出了满足人民群众最终消费需求的重大问题,而且还提出了满足其他产业对于文化产业中间产品的需求问题。我们的质量要提升,我们的沿海地区有大量的专门用于出口的产业,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独特设计,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在经济危机中大量的倒闭。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制造业需要我们的品牌,需要有大量的设计行业去为它设计好的款式,提供大量的高创意、高文化附加值的中间产品。
    第二个是关于企业结构问题。应该说,我们国家前一阶段的发展,受文化体制改革的强烈推动,以打造主体为中心环节,解决了绝大部分文化企业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文化体制改革打造主体的中心环节,目前已基本上向全国铺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绝大部分经济性质发展结构,从事业转化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阶段里面,除了继续推动这样一项基本的工作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考虑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环境里面,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企业结构?合理的企业结构是什么?谈到我们国家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经常会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国家中小企业居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企业改革中所坚持的趋向:我们要打造大企业,要形成战略投资人,要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是对的,下一阶段我认为还要在这方面有重大推进。大家都知道,现在文化部已经启动几大公司,打造大的文化企业,形成战略投资规模,仍然是我们的重大取向。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市场开放度不够高,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如果我们每天只是想着打造大企业,当战略投资人,实际上我们只是在打造推动机制。因为如果我们去推动兼并重组,我们就要减少企业数量;我们如果不增长新的市场主体,我们很快就会到了一个没有可兼并资源的程度。比如说:我们总共才500多家出版社,我们只要打造出3—5个上市公司,这500家出版社都不够它吃的,我估计没有几年这500个出版社绝大部分就会消失。在我看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应该提高市场开放度,降低准入门,只有这样,才能大量产生新的中小机构,我们一些大的集团才有它的兼并对象。有一个说法我比较同意,在国企改革中我们曾经提出要抓大放小,而在文化产业领域,我们要抓小放大。我们要把大企业通过和资本市场融合,把它真正放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去,放手让它兼并。国家要做的事,是要培育千百万中小企业,而且给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现在我们国内正在采取像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方法,我认为都是培育中小企业的方法。大企业都没有进基地,大企业也用不着进基地,只有中小企业才需要在园区里面受到各种各样的支持、孵化。
    第三个是关于技术结构问题。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这也影响到我们文化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大家都知道,以数字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发展都很快,新技术所引领的新的业态、新的产业门类的出现,是这些年我们文化产业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很多统计数字都说明这一点,我们跟网络相关的所有的增长数字都是在文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我们经常讲,电影一年增长40%,实际上,我们在互联网里面,40%是网民的人数。我们现在互联网人数都要增长1个亿,在所有跟网络相关的领域,50%的增长率是普遍现象,经常有100%,甚至一年有150%的增长率,这样的速度应该说是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非常常见的。去年我们还特别关注到了第三代移动电话3G的出现,以及我们的移动多媒体电视、Cmid的出现,我们认为网网合一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并将会进一步大规模地发展,这是国际经济中一再发生的现象。这次金融危机也会推动新技术革命,这在经济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明显。这几年我们中国由于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居民收入,所以在新技术领域,比如网络、手机这方面,其实已经具有赶超国际先进的能力,我们这方面已经跟国际同步了。而在内容领域、跟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内部领域,我们仅具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超过国际上最发达国家的可能性。
    第四个是关于产业结构问题。关于产业结构有两个方面要关注:一个是外部产业结构,一个是内部产业结构。外部产业结构指的是文化在第三产业的比重。5、6年以来,直到金融危机爆发,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GDP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宏观经济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说:投资和消费的比重,经济学的发展规律是经济越增长,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越大。这些年,我们一直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但实际上第三产业越来越小,第二产业越来越大。在2008年前3—5年时间里,我们的GDP的增长速度快,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不断下降,尤其2007年特别明显。所以,在这个比重方面,我认为今后的3—5年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有比较大的改变。在产业内部,内部结构要合理化。内部结构合理化是指文化产业各个方面分布要合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合理。这个问题在文化产业方面应该说比其他的很多产业问题都要严重,因为文化产业条条框框分割比较严重,在目前文化产业机构和行政机构日益脱钩、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市场化的配制机制正在推动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运作。比如说: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分化和融合同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五个是关于所有制结构问题。我们面临着从双轨制走向整体制的这样一个任务,我认为2000年以前用加大文化政策力度来推动文化发展的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从2003年文化体系改革试点开始,我们才开始真正的体制性的整合。这次在政策保障下,提出了这样一个落实国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规定,非常引人注目的提出了降低门槛问题。应该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们就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发展的目标。在文化产业领域,也应该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致,也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现在看来,这种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了,今后的发展是使这样一个格局更加合理。在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领域,我们叫它增量的领域,而不是存量的领域,这样一种格局最鲜明。在这样一些新的增量领域,民营经济在这里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的发展在这里也就越健康。我们讲,影视产业在我们国家的产业中这些年一直发展得最健康,最受人注目。影视产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好,就是因为有大规模的民营资本进入。每年国产影片票房最高的,往往都是民间投资的这样一些影片。这就说明了调整所有制结构,对于产业的发展是有非常关键的意义的。
    第六个是关于布局结构问题。布局结构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很有亲身感受,因为十年来,产业的发展确实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之下,在政策的推动之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确实出现了发展热情和发展的合理化和科学性并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发展具有同时性和重复性,很多地方建动漫基地,这样一种发展的低水平竞争,同时发生的局面,应该说目前在很多地方还是相当严重的。调整结构,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从质量、效益的角度来看,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比较合理的全国性的文化产业的布局。新一轮的发展,很可能会从布局调整上动手,现在在动漫产业里面看得非常清楚,国家很快会出现一系列的政策,会调整全国的基地和园区。这样一个体系、一个结构,要有准入,要有认定,要有评审等等,才能使文化产业布局在全国趋于更加合理。
    我认为上面六个方面,是贯彻这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使得今后10年文化产业发展更加健康的主要方面。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谈在振兴规划中,文化创意作为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意义在哪儿。
    这一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里面,非常引人注目的,是把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最主要的产业之一。应该说,规划中这个观点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讲,终止了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概念上的争论,但是研究还会继续下去。文化创意产业等等一系列的概念,这几年已经有大量的争论,我们认为,在面对下一个10年发展的时候,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地方,我想提出一个观点跟大家探讨,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我们国家统计局和中宣部共同组织课题组研究文化产业的指标体系,就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的等级指标体系,九个门类,多少个小类?这样一个统计指标体系,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全国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提供了一些指导和作用。但应该看到,当时国家统计局做这样一个文化产业分类和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目前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它是处于当时的工作需要所提出的一个工作性的概念。我认为,根据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大的趋势,根据新技术进步,结合有可能在文化产业领域产生的变化,我们应该对文化产业的整个概念和它的分类要做一个新的探讨。我认为产业的融合应该是文化产业大的趋势,文化产业可以有横向分和纵向分两种方式:横向分是按照国家分的九种,九大类,多少个小类这么一个方式分,这样可能会是比较方便对文化产业的统计;纵向分的方式就是把文化产业分成原创、复制、传播三个主要大的环节。为什么这么分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新技术的推动,已经在大规模复制的环节上出现了非常重大的变化。传统媒体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得到国家的保护和控制。而新媒体是一种过剩资源,新媒体所构成的技术已经使得文化产业,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复制这个环节上变成了一个过剩的产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大规模工业化复制能力已经极大地呈十倍、百倍的提高了,凸显出文化创意的不足。这就是在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原因。这样的话,可能会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化产业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它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10年如果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非常好的政策,非常好的方法去激励原创。我认为政府的支持是一个方面,政府的支持要局限在一个重要的领域,比如说文化遗产的整理,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机构的发展等等,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去支持。但是原创更大成分是解放人民群众的精神,从这个方面来讲,是激励更多的民间创造。而激励更多的民间创造,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开放市场。最好的激励办法是鼓励民间资本成立更多的文化企业,只有更多的文化企业相互竞争,原创人员才会处于最有利发挥创造才能的地位。
    我们可以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只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的话,你肯定要依附于这家出版社,它说怎么改就怎么改;而如果有10家出版社要竞争出你这本书的话,你可以说,这本书我就这么写,你一个字都不能动!而向你购买这个创意的机构越多,你就越有创作的积极性。市场是激励创意最好的机制。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研究员,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家组成员)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官方网站
Copyright 2019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3024522号-1